周四晚上纽约交易所传来大消息正规股票配资网站,巧克力原料价格突然跳水。
纽约可可期货当天直接跌了1.3%,每吨价格缩水到8772美元。
全球最大巧克力商好时公司突然自曝:光关税成本就要多花2个亿!
这波操作让超市货架上的巧克力显得格外微妙。
消费者开始盘算能不能等到打折,厂商却在计算每块巧克力要少赚多少钱。
而这一切的源头,要从西非的种植园和华尔街的交易屏幕说起。
最近三个月国际可可价格就像坐过山车,4月份刚创下历史最高价。
当时每吨价格突破1.1万美元,比三年前暴涨了整整三倍。
可现在价格突然掉头向下,连带着咖啡、白糖这些“甜蜜生意”都跟着遭殃。
阿拉比卡咖啡期货当天暴跌3.3%,罗布斯塔咖啡更惨直接跌了4.2%。
原糖期货跟着下滑1.66%,唯独白糖勉强涨了0.08%稳住阵脚。
这些数字背后藏着全球食品产业链的蝴蝶效应,纽约交易所打个喷嚏,超市货架就要感冒。
巧克力厂商现在被两头挤得喘不过气。
好时公司第二季度要多掏1500-2000万美元关税成本,相当于每天睁眼就亏掉辆保时捷。
去年他们硬着头皮给巧克力涨价12%,结果今年销量马上开始下滑。
西非种植户最近倒是迎来转机。
科特迪瓦和加纳的港口突然热闹起来,可可豆到货量比去年多了15.8%。
这两个国家承包了全球60%的可可产量,他们家的天气变化能左右整个行业命运。
三个月前还担心干旱减产,现在雨季来得正是时候。
加纳种植户老夸西算过账:现在每公顷可可园能多赚300美元。
但交易所里的投机客开始疯狂抛售,净多头仓位从巅峰时的3万份直接砍到5868份。
伦敦交易所的数据更刺激,可可库存突然增加7万吨。
这些藏在仓库里的褐色豆子,足够做出150亿块标准巧克力板。
国际可可组织放出风声:明年的库存可能多出14万吨,这可是三年来首次供过于求。
巧克力工厂的采购经理们现在天天盯着天气预报。
科特迪瓦的降雨量比往年多了20毫米,加纳的湿度计停在75%不动。
这些数字转换成生产计划,就是明年情人节巧克力的成本价。
但超市里的消费者根本不关心这些。
他们只发现某品牌巧克力条从3.99美元悄悄涨到4.5美元,然后又降到4.2美元。
这些几毛钱的变化,在交易所里都是百万美元级别的博弈。
咖啡市场的剧情更抓马。
阿拉比卡咖啡豆价格三个月跌了18%,越南产的罗布斯塔咖啡更惨。
全球最大的咖啡连锁店都在调整菜单,中杯拿铁可能要多加半泵糖浆。
糖价走势让人摸不着头脑。
原糖期货在跌,白糖却在微涨,巴西工厂的机器开足马力也填不满缺口。
泰国甘蔗田里,农民正为该种甘蔗还是改种木薯吵得不可开交。
棉花市场倒是相对平静,0.35%的跌幅几乎可以忽略不计。
但服装厂老板们已经在打听,要不要把明年春装的纯棉比例下调。
这些决策看似无关,实则都被纽约交易所的电子屏牵着走。
回到可可战场,产业链上的每个环节都在重新算账。
科特迪瓦的中间商把收购价压低了5%,气得种植户把卡车堵在仓库门口。
欧洲巧克力厂的精明会计发现,改用10%代可可脂能省下整条生产线的成本。
纽约的期货交易员盯着西非天气云图做空。
伦敦的对冲基金忙着平仓转投白银市场。
只有超市采购经理在纠结:该不该把巧克力陈列柜从入口处移到生鲜区?
好时公司的财务总监最近失眠严重。
第二季度要多付的2000万美元关税,足够在时代广场投两个月广告。
他们试过改用马来西亚产的可可脂,但消费者投诉味道不对劲。
瑞士某高端巧克力品牌更惨,死活不肯换原料配方。
他们的85%黑巧克力被迫涨价22%,结果销量直接腰斩。
现在专卖店里开始送咖啡券,指望着靠捆绑销售挽回颓势。
超市数据暴露了残酷现实:上个月巧克力整体销量下滑8%。
但廉价巧克力棒的销量反而涨了3%,穷人的快乐果然更抗通胀。
这种消费降级让厂商欲哭无泪,高端礼盒现在堆在仓库里吃灰。
生产线上开始出现诡异现象。
某品牌把每块巧克力的重量从100克改成95克,价格标签却纹丝不动。
还有厂商偷偷增加坚果比例,毕竟腰果可比可可豆便宜多了。
西非种植户的烦恼也不遑多让。
虽然收购价降了,但化肥价格又涨了15%。
年轻人都跑进城开网约车,种植园里全是50岁以上的老农在干活。
交易所里的空头们现在春风得意。
他们算准了西非的增产趋势,提前三个月布局做空策略。
某些对冲基金的咖啡可可组合拳,半个月就赚出了整层办公楼。
但产业链末端的便利店还在硬撑。
收银台旁边的巧克力架永远摆得满满当当,即便知道有些商品可能过期。
这些五颜六色的糖衣炮弹正规股票配资网站,默默见证着全球大宗商品市场的血雨腥风。
网眼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